Views: 2825
|
Replies:0
|
美国共和党减税政策的效果终于一目了然了
By 溪边愚人
Tag:
税收
|
OP
02/25/2017
在美国,要谈到两大政党经济政策的不同,最主要的差别也许就是税收的高低了,跟随而来的,就有大政府和小政府之说了。(其实大政府、小政府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限于本文题目,这里不做讨论。)共和党的基本理念就是为富人减税,理由是如果富人手里钱多了,就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穷人就也同时得益了,这就是有名的trickle-down theory(财富会像涓涓细流一样,从高处向低处滋润,高处的富人有了盈余,低处的穷人也会被眷顾,是谓涓滴理论)。 这个涓滴理论听起来蛮有道理的。事实是不是支持该理论呢?这个一直有争议。我们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其实如何分析和理解数据是非常有讲究的。第一,数据要完整,干净,还必须是随机的,就是除了要考证的某些因素不存在其他潜在人为因素的干扰。长期以来,可以说没有严肃的数据支持共和党的涓滴理论,但大部分研究都受数据内容和质量的限制,尽管种种迹象表明涓滴理论并不成立,保守派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接受研究得出的结论。终于,最近在研究数据及成果方面有了突破。
上图显示的是出生于1940,1950,1960,1970和1980的人30岁时的收入比其父辈30岁时收入高的几率。出生于1940年之前的与1940的数据大致相同,就没有列入。从图中可以看出,出生于1940年的有92%的人30岁时比父辈30岁时的收入高。出生于1940之后的人,这个几率逐渐降低。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有一半的人能比过父辈了。再看看如果细分这些人属哪个阶层能得到怎样的信息,如下图。 还是先看出生于1940年的。只有不到10%的人的收入不如父辈,但这部分人却是出生于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也就是说,他们的父辈属于社会中最富有的一群。他们收入不如父辈高往往是由于没有子承父业,没有做生意,而是选择做医生、律师或教授等职业。他们虽然没有父辈富有,但他们依然是属于高收入层,所以这群人的收入“降低”不需要社会的关注。但是1940年后出生的情形就不同了,特别是低收入群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收入不如父辈高,到1980年出生的,连接近底层30%收入家庭的人也比不过父辈了,这就相当令人担忧了。专家分析认为造成1970年出生的人情况不如以往的原因是90年代能源危机致使美国经济发展减慢。而90年代之后的每况愈下则归咎于经济的全球化、新型技术的诞生、政府对富人税收的放宽,工会组织被削弱,以及教育投资,包括技工技能培训的削减。综合来看,经济发展的减慢和贫富差距的拉大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学者们又做了模拟,把1980出生的与1940出生的比较,以1940的为基准,一个模拟状态是让1980的经济增长与1940相同,另一个是贫富差距相同,看这两者哪个的作用更大。由下图可见,贫富差距的作用大得多,也就是说,贫富差距的增大是造成子辈收入不如父辈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再结合其他的研究一同比较,就可以发现1980年是个转折点。下面几个图表来自于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就职于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 Emmanuel Saez 和 Gabriel Zucman(两个人都是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教授)的合作研究。
再看上图的实际收入比较。60年代至80年代,顶部1%与底部50%的实际收入大致都没有变化。但80年之后,底部的依然无变化,顶部的却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增长。上图的第二部分说明了富人收入来源的比例,多少是来自企业,多少是来自金融市场。 图示清晰地表明自里根的减税政策之后,富人越来越多的收入来自于金融市场,而不是企业。而这种收入来源的变化,更促使富人不愿意投资企业,也不愿意投资劳力市场,底部劳动资源的技术水平和收入就走向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
1979年:29:1 1985年:40:1 1988年:93:1 1990年:113:1 1995年:150:1 说来说去,就是如何做一次分配的问题。让我们做一个把问题简单化的实验。假设一个企业一次分配税前的总资源,即盈利,是100,其中30必须缴税。以当时的社会条件,要让员工维持个人、家庭生活的基本费用大致是20。我们假设下面几种该企业的一次分配方案。(1)20作为员工的收入,其余50企业主收入腰包。(2)30作为员工收入,老板盈利40。(3)员工拿40,老板盈利30。(因为是简单化的实验,把税收固定了,与实际情况不符,但应该不影响讨论的意义。) 第一个方案就相当于员工没有什么向上走的出路,长此以往,就彻底违背了upward mobility(向上移动,主要指社会地位、阶级地位的提升)的美国精神,事实上也正是这样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造就了投票给川普的群体之一;该方案中,老板是赚的肥肠肥脑,盆满钵满的。 第二个方案,员工的状况有很大改善,更重要的是,因为收入高出基本生活的费用,就有了向上移动的空间,可以改善生活条件,比如租个大点的房子,可以吃得更营养健康;当然,做老板的收入略有下降。 第三个方案,员工的收入相当高,不仅可以考虑买房等实实在在的大目标,还可以适当享受一点奢侈;不可避免的,老板的收入有较大的缩水。 依我看,第三个方案是最促进消费,同时又最减轻政府福利负担的。而消费被带起来之后,一次分配的饼就越来越大,虽说还是分到同样的比例,饼大了,总资源就不再是100,而是120、150或更多了,每个人分到手里的就多了,是真正的双赢。我的理解,这个分配方案相当于上面提到的1950-1980期间的美国经济。 哪个方案最接近理想呢?这绝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没关系,公公和婆婆都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的是,第一,要尊重数据,尤其是被学者普遍接受的严格的数据。第二,提出自己的论点,举出支持自己论点的数据就好。没有人有资格说,只有这样才是对的;没有人有资格说这份钱就该归我,无论你站在哪一边。 现今的美国社会,太多的问题必须靠二次分配来补救。但二次分配的弊病不仅多,而且有长久的负面作用。比如,一次分配的提高鼓励买房;二次分配只能提供临时住房。一次分配提升社会地位、阶级地位,对下一代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二次分配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还可能养成他们吃福利的习惯。一次分配能够从根子上减弱社会的不公因素;二次分配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当一次分配非常不公时,还造成“劫富济贫”的假象。一次分配是真正提供“向上移动”的机会;二次分配只是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无法帮助弱势群体爬出贫穷的深坑,长此以往,必定激发阶级矛盾的不断尖锐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这个社会有很多隐性的社会功能,各个功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什么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因为太多时候公公和婆婆都只看到了某个方面,忽视了另外的方面。还有一种可能,有的人是故意在误导,而这才是最具危害的。所以,一定要格外尊重严肃的学术研究,要兼听,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兼听。
0
0
|
|